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皇兄何故造反? 第420节 (第1/2页)
原本,课程的基本构成就这些。 但是后来,老大人们商讨过后,决定额外再加两本书。 一本是太祖皇帝的《皇明祖训》,理由也很充分,祖宗家法不可不知。 另一本,则是宣宗皇帝主持编纂的《御制帝训》! 如果说皇明祖训是祖宗家法,那么御制帝训就是宣宗皇帝对于治国安邦,戡乱平叛的经验之谈。。 在这本书当中,宣宗皇帝强调平时“安不忘危”,“守备为上”,治军之时“训练有方,统驭有法”,战时“兵贵神速,然勿轻敌冒进”。 之前在正统朝的时候,三杨为某太上皇安排授课,是没有这本御制帝训的,因为三杨觉得,除了宣宗皇帝这种异数之外,非开国之君,基本是没有亲临战阵的机会的,所以他们的教育,更倾向于文教。 至于张太皇太后,她老人家虽然深明大义,但是却也不擅长政务,宣宗皇帝既然将太子托付给了三杨,她便给予全部的信任。 然而事实证明,但凡当时对太上皇进行过哪怕是最基础的军事教育,也不会酿成如此大祸。 因此,在天子的提议下,老大人们几经讨论,最终加上了这本御制帝训。 不过,考虑到太子年幼,皇明祖训和御制帝训这两本书,肯定无法完全读懂,所以,这部分的要求是,全文背诵! 于是,太子殿下的整个日常,就变成了,每日诵读三百千,并学习写字,隔一日,授皇明祖训,御制帝训,孝经,大学,中庸。 三百千倒是好说,翰林院随便拎一个人出来都能讲。 皇明祖训和御制帝训这两本书,也好安排,因为涉及都涉及到政务层面,自然是内阁包揽。 反正,这两本书也不指望太子殿下现在能理解,只是象征性讲一讲,让他先背下来再说。 产生争议的,是《孝经》《中庸》《大学》这几本书的授课人选。 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这三本书,虽然不需要背诵,但是却需要理解要义,并且将其融入到日常言行当中。 所以,这部分的责任尤其重大,可谓是会直接影响到太子未来德行的。 首先,负责讲解的人,一定要三观正,不能给太子殿下带跑了,这是基本的,也是最容易达到的。 其次,就是要学识渊博,能够讲的妙趣横生,总不能讲着讲着,给太子殿下讲睡着了。 然后,就是要年轻。 虽然说,这次出阁并不备府,但是,作为太子的授业之师,天然便是太子未来倚重之人。 总不能找一帮垂垂老矣的大儒过来,太子长成了,他们也驾鹤西去了。 为太子授业,是政治资本,对给太子授业的人和太子自己来说,都是一样的。 所以,胡濙进殿的时候,看到的场景就是,几个头发花白的老大人,气势汹汹的谁也不让着谁。 “倪谦秉性刚直,学识渊博,于大学之道,颇有独特见解,为太子讲授大学之人,非他莫属。” 这是翰林学士萧镃的声音。 然而他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不同的意见。 “不不不,还是周洪谟更合适,倪谦虽好,但是年岁稍大,而且为人太过古板,太子年纪尚幼,万一因此厌学,则有所不美。” 这是内阁的俞士悦。 然后紧接着,各种声音响起。 “要论年轻,徐溥二十多岁,不是更加年轻?” “其实万安也不错,状貌魁岸,仪观甚伟,而且学识也足。” “还是周洪谟!” “倪谦!” “徐溥……” “万……万安……” 看着几个熟悉的面孔,争的面红耳赤的样子,胡濙不由感到有些无语,不过很快,他就收拾好了心情。 这帮老家伙要争什么,是他们的事儿,自己可是有正经事的。 “臣胡濙参见陛下!” 虽然是风尘仆仆,一路赶来,但是胡老大人行礼的时候,依旧一丝不苟。 随着他走进殿中,原本还在争论的内阁和翰林院的老大人,也都不约而同的安静下来。 一是因为胡濙本身的资历和地位,二则是因为,胡濙去迎复太上皇,是朝野上下皆知的事情,他如今回来了,那么,太上皇呢? 胡老大人没有让他们等太久,被叫了免礼之后,禀道。 “陛下,老臣无能,未能劝得太上皇起驾返京,如今太上皇仍在宣府行宫,宁远侯任礼,因受太上皇旨意,留驻宣府负责护卫之事,臣和舒公公先行返京,向陛下禀告详情。” 说着,胡濙从袖中拿出一叠文书,道。 “此乃臣此次前往宣府的详情奏疏,及太上皇给陛下,圣母及端静皇后的家信,请陛下御览。” 第524章 要人 这是私下奏对,所以并不像在朝堂之上严格,无论君臣,都相对比较随意。 因此,胡濙说完之后,随着内侍走下御阶将文书送到御前,在场的内阁诸大臣,也都忍不住泛起了一阵低低的议论之声。 太上皇不会这么轻易回来,这一点,他们是有所预料的。 换了他们,在这种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