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95节 (第2/3页)
粮给百姓食用,就算是开放粮仓所能救济的也只有一小部分的百姓,大部分人还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他终于发现了,秦国与之前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是精神气。 这里的百姓并没有受到干旱的折磨,即使同样缺少降水,但每个人都活得很有朝气。 这很奇怪,要是他没有记错,郑国渠就算是通水,也只能挽救之后的夏种,上一波粮食受到了影响,绝对不可能让秦国在征收赋税的前提下将百姓养得很好。 而秦法规定,不因为天气原因减少赋税,莫非是有了什么别的改变? 他随意找一个看上去挺好说话的老农提问,那人看见韩非的打扮当时了然地点点头道:“可是因为招贤令来的别国学子?” 韩非点头称是。 虽然原因稍微有点不同,但他能来秦国也确实是因为有找招贤令的存在。 秦人朴实,而且对这些外国人也没有什么偏见,甚至可以说是很有好感,毕竟现在对秦国起到好的改变的大臣水工,那都是别的国家的人。 他对韩非道:“赋税虽然没有减少,却推迟了?” 韩非道:“推迟?” 老农道:“今年不征收赋税,而将今年的量平摊到未来五年,我国的赋税比之山东六国本来就不算多,现在又有郑国渠可以保证每年丰收,五年还一年的赋税,这对我们来说并非难事。” 甚至可以说是十分轻松。 韩非恍然大悟,这真是好办法! 如果是非这年头的人,一听见这说法脑海中就会浮现分期付款的概念,但是在土地私有制才蓬勃兴起的战国末年,分期付款制度可以说是非常超前了,叶孤城才提出来的时候可是废了很大一番功夫才说明了不太会变通的秦国族老,当然还是因为有嬴政与吕不韦支持他最后才能通过。 不过因为新政实行的原因,朝廷上涌入了一大批很敢想并且勇于做的年轻人中年人,所以这概念才被提出来就被他们轻而易举地接受了,也没有耗费额外的力量。 韩非也连连点头,他已经看出了,这政策背后的巨大影响。 在同老农说完之后,他就将视线投到了吕氏春秋上。 因为吕氏春秋也就才写出来,所以目前只在秦国内流传,他可以说是最早看见吕氏春秋的外国学子了。 身为法家集大成的韩非对糅合各家学说没什么意见,因为他的学说本来就是从申不害的“术治”与商鞅的“法治”中提炼出来的。 韩非身上有许多头衔,比如说是道家最能继承老子学说,又或者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老师甚至还是儒家的大师,总而言之,他本人应该能算是各家的集合体了,正因为如此,吕不韦将百家学说汇聚于一本书中的行为并没有让他厌恶。 韩非想,如果吕氏春秋真的代表了秦国新政治,定然可以将秦国建设成一个更好的国家。 山东六国,绝不是秦国的对手。 韩非在心中叹了一口气,环境再严酷,形式再严峻,他也不能放弃啊。 毕竟,韩国是自己的母国,他是韩国的公子,保住自己的国家,可以说是他的责任与义务了。 他要好好想想办法,最起码,能够让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之中存活时间最长的一个。 如果那样的话,他也算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咸阳大市给了韩非足够的冲击,在短短几年之中,这座城市无论是经济也好,民生也好,都得到了足够的发展。 韩非可以说,这里的文化底蕴虽然没有山东六国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