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92节 (第2/2页)
上面的头发,已经秃了一半,只剩下稀疏的几缕白发,勉强缠绕几圈,以一根木发髻固定,结起了道士髻。 或者说,他就是一个道士,一个九十以上高龄,硕果仅存的老道士。 严格来说,整个杭州城,他的辈分是最高的。哪怕是石开大师这样的人物,在岁数上也小他几年,要尊其为长。 老道士姓赵,很多年前,大家已经不敢直呼其名了。久而久之,都没人知道他叫什么,只是尊称其为赵师。 他一身朴素的青衣道袍,干瘦的身体,笼在宽衣大袖之下,却没有半点滑稽之意。相反,风一吹来,衣袍轻轻摆动,充满了仙风道骨的气息。 他往街上一站,不管是谁,都会觉得他很眼熟。 不是由于,大家都认识他。主要是……老道士现在这模样,与书本上画的古代先贤像,实在是太相似了,简直一模一样。 这卖相,说实话……他站在街上,都不用开口,估计就会有人主动过来塞钱。而且这还不是施舍,而是供奉、孝敬…… 当然了,人家老道士,可不是靠卖相赢得大家尊重的,他凭借的是实力。 众所周知,老道士自小修行,一直隐居在杭州玉皇山上。 玉皇山是什么地方,可能大家不知道。提一下,那是南宋皇城旧址附近。 要知道在南宋的时候,宋高宗赵构定都在杭州,偏安一隅。 当年的南宋皇城范围,就在玉皇山的边上。只不过后来南宋灭亡,元代朝廷就在皇城旧址上建了五座佛寺,以镇压南宋王气,让它不得翻身。 这是斩龙脉,断王气的做法,十分正常。 这五座佛寺,到了元末的时候,也被义军捣毁了,改建道观。其中玉皇山的道观,就从元末明初开始,一直流传至今,也有近七百年历史了。 这个老道士,就是玉皇山道观的掌门人,德高望重。最重要的是,他是杭州城中,公认最公平公正的人。 所以大家有矛盾了,都喜欢找他评判,让他来裁决对错。而老道士呢,也是古道热肠,从来不嫌麻烦,不管是大事小事,他都乐于参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位……不甘于寂寞的人物。 不过人嘛,只要不是圣贤之流,不管是高僧,还是名道,都各有所求。只要不会妨碍到别人,对别人无害,又对某些人有利,就足够了。 至少在风水师们看来,老道士就是乐于助人的典范,值得尊敬。 “要开始了吗?” 下车之后,老道士慈祥问道:“我没有来晚吧?” “没呢,您老来早了。” 一个风水师连忙答道:“两个当事人,才来了一个,另外一个没见人呢。” “没晚就好。” 老道士欣然一笑:“正好,你们给我说说看,这一次……又有什么纷争呀?能不能调解?要是能调解,我就说和一下,大家罢手就是……” “赵师……这事怕是说和不了。” 有风水师苦笑道:“这事有些复杂,我给你慢慢道来……” 几个风水师,你一言,我一语,详细的解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不过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肯定有些偏向于叶川,报以同情之心。 老道士静心聆听,最后浑浊的眼珠,忽闪一抹淡淡的亮光,他一针见血道:“所以说,这是名利之争喽?” “……没错,就是如此。” 几个风水师,对望一眼之后,就重重的点头。 说一千,道一万,事情的本质,就是名利之争,绝对没错。 第157章 麻衣神相 “……名利害人啊。”老道士幽幽一叹,然后无奈道:“看来这事,果然是劝和不了啦。没办法,那就顺其自然吧。” 老道士九十多了,这么大的岁数,什么事情没经历过? 早些年,他可能有兴趣,热衷于调理纷争。但是后来他发现,有些纷争根本无解,与其自寻烦恼,不如秉公而断,更得人心。 “赵师,您说得对。” 旁边一个风水师,深以为然:“这件事情,我们管不了。说实话,这次唐龙请我们过来,说是作什么见证,实际上多数是想耀武扬威,借此机会在大众面前扬名。” “说白了,就是想借我们的嘴,扩大他的名气罢了。” 那风水师撇嘴道:“为名为利,他岂能罢休?至于另外的叶师傅,更不用多说了,别人可以退,就他被逼到墙角中,退无可退。” “退一步,他积累的名气,立即毁于一旦,可能再也无法翻身。” 风水师叹气:“这是绝路啊,你说他能和解吗?就算他想和解,也只能由唐龙先开口,他无论如何,也不能示弱。” “说的是。” 另外几个风水师,纷纷赞同点头。谁也不是傻子,唐龙是什么心思,大家一清二楚。对于叶川的处境,更是心知肚明。 但是知道归知道,让他们出手相助,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大家没这交情,还是明哲保身为上。不是风水师,永远不清楚,一个风水大师的威慑力,到底有多么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