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越界(终) (第1/3页)
四月刚开始的时候,我带着孩子们回了趟老家。 再过几天是她的七十五岁高龄,尽管在电报里再叁强调不需要怎么庆祝,但我还是想着要热闹一些。毕竟早些年安姨婆去世,现在家里就剩下她一个人,没有人陪伴,也没人说话,肯定倍感孤单。 江帆和他媳妇本要来的,但因为他们那边忙着建工纪念馆的事而回不来。 回不来也好,上一次回老家的时候,她还把江帆认成了那个人。 她的年龄大了,记性也变得越来越差,逐渐忘记了很多人,但是早些年的那些记忆似乎已经深深印刻在了她的脑海里,一直间不断重复着。 有时候她也会把我错认成别人,但简朴的风格倒是一直还秉持着。 一路的舟车劳顿,孩子们刚开始还闹腾着欢笑着说能够回老家看看,到最后因为身心俱疲,趴在车上睡去了。 乡间的路并不好走,道路泥泞不堪,布满着大大小小的石子,车在路上行走时,总会摇摇晃晃,年龄大了,也经不起这般折腾,不过好在最后在我差点要吐之前,终是赶到了目的地。 孩子们也是过了很久才到到乡下来,平时都是他们父母带着在镇上待着,基本上就没下过乡,也就我和妻子在过年或是她过生日的时候会回来看看。 周遭的一切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新奇的,妻子便带着两个孩子去周围逛了逛,我把车停好,循着记忆中的那条路,慢慢走向那个草屋。 去那的时候,正好碰上她家隔壁的一户老嫂子,看见我便笑着打招呼,“哟,回来了?” 我也笑着跟她回应了声,顺带问起了近况,最后话题回到她的身上,“我家那位这段时间没出什么事吧?” “没什么事,虽然这几年记性越来越不好了,不认得人,但好在胡婶子她喜欢静,平时也不怎么出门。平时有我们帮忙照看着,不会出什么事。” “也是麻烦乡亲们了,实在是镇上的事情太多,忙不过来。她也不怎么喜欢热闹,不肯跟我一起去镇上住。” “这说的是哪里话,想当年那胡婶子可把我儿子教成了个状元,我感激她还来不及呢!这村里父老乡亲的孩子哪个不是你家那位教出来的?她人好心善,也值得咱们悉心照料。” 想到她曾教我的那些知识,的确是博学多识。 她这一生教书育人近四十年,门下弟子不说上千,至少也有大几百。我既是她的孩子,也是她的学生。 若不是她的教导,说不定我也不会有今天的这份事业。 那老嫂子又道:“胡婶子现在退休了可惬意了,有时候路过了我看一眼,就看见她躺在家门口的那棵玉兰树下乘凉呢。” 提到玉兰树,我不禁愣怔了一下,不过那些表情被我很好地控制着,又跟那老嫂子说了几句客套话,便往家的方向走。 那里是我生活了十几年的家,在我的八岁到十八岁之间,我一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虽然有些艰苦,不比之前在府里的生活,却是一段难忘美好的时光。 都说年龄大了,经历的事情多了,之前的很多事都会忘记,我也的确忘记了很多事,但是在我八岁那一年的事,恐怕这辈子到我进了棺材都不会忘。 推开栅栏门,轻手轻脚地走进了院子,她果真如老嫂子说的一般,在堂屋边上的玉兰树下搭了个木床乘凉。 四月份正是玉兰花开的好时候,枝头遍布大大小小粉白的花朵,随着微风轻拂,不少花瓣自枝头落下,飘落了满院。 躺在树下的她也难能避免,一朵朵扑在她的身上,美得像幅画。 我不由得想起刚开始在江府遇见她的时候,她笑着跟我玩耍的画面。 那时候她是我在书本上见过的众多美人画中最美的一张也比不及的,既漂亮又温柔,对我也很好,我也不由自主地想和她亲近 现在经历过岁月的沧桑,她已经是满脸皱纹,身形也变得干瘪,不再具有当年的美貌,可她身上总泛着一股柔和的光,让人的内心不由自主的平静。 那都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仿佛还在昨日。 又走进了些,便看见她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破旧的书。 我知道那是什么。 是她珍藏了许多年的宝物,执手四十多年,哪怕书上的字迹早已因为岁月的痕迹而模糊不清,书页早已破损得不成样子,她也舍不得丢弃。 在镇子上有了工作、挣了钱后,我也想办法利用财力和物力买了一本易安的古诗词送她,她笑着收了,但我知道,她心里面最重要的,还是那一本旧物。 我轻手轻脚地走了过去,未曾想还是踩到了院子里的枯树枝把她给吵醒了。 摇椅上的人动了动,紧闭的眼睛睁开了些,露出里面一双有些混浊的眼。 过了好一会儿,她用一种冗长的声调不确定地轻声唤着:“......显儿?” “嗯,”我应了声,在她一旁蹲下,柔声道:“娘,我回来了。” 自我八岁那年被她所救、逃出南京之后,我就成了她的义子,她终生未嫁,把我当做亲生儿子看待,我也把她当做自己的亲娘。 现在她也是四世同堂,阖家圆满。